本月早些時候,全美排名綜合兒科第一的波士頓兒童醫院暨哈佛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發布了一款基于蘋果ResearchKit的App——Feverprints。顧名思義,這款App是關于發燒圖譜的研究型產品,旨在探索人類在發熱過程中體溫、病種、藥物之間更深層的聯系。來自中國的創新可穿戴醫療公司——睿仁醫療——的iThermonitor智能體溫計(發燒總監)將支持Feverprints項目,為項目參與者采集持續的人類發熱體溫數據。
Feverprints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因為移動醫療創新生態中除了商業機構以外,也十分需要新技術新方法帶來的臨床研究與改變。而波士頓兒童醫院這樣的知名機構在基于信息與計算的科研上一向布局超前,Feverprints已經是波士頓兒童醫院開發的第二個基于蘋果 ResearchKit的App了。
近日動脈網記者采訪了波士頓兒童醫院信息、創新與數字醫療加速器的項目總監Jared B. Hawkins博士(也是Feverprints項目的實際負責人之一),Jared博士提到,“我們在2014年開始研究發燒,開發了一個叫做Thermia的強有力的兒童發燒教育工具,給那些擔心兒童發燒和相關癥狀的父母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和常規的治療選擇(包括藥物的劑量)。不久之后,我們與睿仁醫療合作開展了一項研究,在臨床場景中探索持續體溫監測的應用范圍,并且在睿仁醫療的智能體溫計發燒總監(iThermonitor)的APP中嵌入了Thermia應用程序接口。在合作之中,我們意識到了持續體溫數據的巨大應用潛力,將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的體溫。
波士頓兒童醫院的信息、創新與數字醫療加速器的項目總監Jared B. Hawkins博士
關于Feverprints項目的具體目標,Jared博士提到,“發燒是人類最普通的疾病癥狀之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并不知道正常體溫是什么樣子。標準的概念是正常體溫是37攝氏度左右,體溫超過38攝氏度肯定就是發燒了,但是這些都是基于幾百年前的研究了。Feverprints 旨在利用現代技術,包括智能手機和持續體溫監測,來重新審視歷史研究,并收集全美數千人的體溫,解開什么是正常體溫的面紗。第二,它力圖證實這樣的理論,發燒的熱型(也就是體溫變化的過程)對很多疾病的診斷都有用。最后,它意圖判斷使用退燒藥是否真正改善或者惡化了疾病的進程。任何間隔程度的體溫數據都會在研究中起到幫助,當然,從發燒總監這類可穿戴設備上獲得的連續數據會是最豐富、最有潛力帶來重要發現的。”
那么,睿仁醫療的發燒總監是如何支持Feverprints的呢?Feverpints以兩種方式收據數據。第一,體溫、癥狀、用藥和可以直接輸入Feverprints App,但這種方式難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第二,可以從HealthKit——現在支持HealthKit的設備上直接讀取體溫數據:當用戶佩戴了發燒總監的硬件,發燒總監App會采集到持續體溫、癥狀、用藥等數據并分享給HealthKit,Feverprints再從HealthKit進行讀取,然后進行整合的數據分析。顯然,第二種方式由于采用了醫療級別的可穿戴體溫計,對數據的準確性會有很大提升,有效避免了手工輸入數據的誤差等問題。所以Feverprints也很希望尋求發燒總監這類廠商的支持。
睿仁醫療CEO鄭世斌則回應,“發燒總監會持續支持這個項目,包括推進這個項目能否在中國地區落地,因為我們也希望為了使得持續體溫數據對醫學產生更大的價值而不懈努力。”對于這個研究能否落地中國,Jared博士表示,“目前,我們通過的倫理審查是針對美國本土收集數據。然而,將來我們計劃擴大對其他國家的研究。當然包括中國!因為這將顯著增加我們樣本數據的豐富性。”
發燒總監——實時看護寶寶的智能體溫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