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泰伯網與GIO俱樂部聯合舉辦的線下活動「泰伯大視野」在北京舉行,此次活動主題為“智慧時代生態思變:求生存 or 求發展”,來自京東、阿里云等國內領先企業的代表共聚一堂,梳理和探討空間信息行業的市場走向,探討生態競合關系,與泛空間信息企業的生存環境。浪潮集團智慧城市研究院首席CTO魏永森在其以《凝聚生態,助力智慧城市運營》為題的報告中指出,建設智慧城市的核心是要推動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而現有的項目型智慧城市建設形式終將轉變為生態共建和長期運營的新形式。
這種轉變,在浪潮看來:
其一,“項目”本身具有“臨時性”的特點,而智慧城市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需要一種新的建設模式來確保智慧城市的可持續。
其二,“項目”的資金來源過于依賴政府,而政府在地方債務防控的壓力下,也難以全力保障智慧城市的投入,必須引入市場化的運營機制,通過挖掘城市應用需求、圍繞典型場景打通城市數字資源,形成使用者付費的可運營城市服務,才是推動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
浪潮集團智慧城市研究院首席CTO魏永森在其以《凝聚生態,助力智慧城市運營》為題的報告中指出,建設智慧城市的核心是要推動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而現有的項目型智慧城市建設形式終將轉變為生態共建和長期運營的新形式。
浪潮認為,未來必定出現“智慧城市運營商”這一嶄新的角色。其主要職責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城市資源的賦智整合者,通過搭建數據整合平臺,整合已有的城市數字資源,通過搭建城市物聯網平臺實現線下資源的在線化;二是價值生態的有機整合者,智慧城市保羅萬千,必須由一個多元化的生態共同開發;三是體制機制的融合創新者,通過帶動生態體系落地城市,形成可付費的城市融合服務,實現生態體制的價值反饋,拉動城市數字經濟發展。而浪潮在其中的職責,既是生態的搭建方,也是協調生態下供給側和需求側對接的實際運營方。
浪潮如何建設智慧城市生態?
浪潮智慧城市生態體系包含了智力、資本、供給、運營和服務四大組成部分。
智力生態主要面向政府部門,從頂層設計、總體規劃、專項規劃、階段性實施計劃等環節形成宏觀市場建設的信息聚合,并依托這些聚合信息,聯合專業的商業咨詢機構,為資本、供給、運營服務其他三大生態提供決策和建議。
資本生態主要致力于解決智慧城市建設的資金難題,包括集合來自政府、銀行、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專業投資機構,以及來自社會層面的資本,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支持。
供給生態則從供給側建立供應商的生態,囊括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商、設備提供商、集成服務商、平臺提供商、應用開發商等品類的合作伙伴圈層。其中,浪潮將參與供給側生態企業的認證管理和合作對接的工作。
運營和服務生態方面,浪潮基于智力生態下的市場機會,聯動資本生態中的潛在投資者,結合供給生態所聚合的合作伙伴資源,并封裝相應的產品、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從而更有針對地輸出相應的服務。
生態中的企業將扮演重要角色
魏永森提到,近30年的政府信息化建設的經驗使得浪潮獲得了政府部門的信任,這種信任體現在目前浪潮所服務的國內眾多城市中,政府各級部門間的資源和數據在得到打通的同時,并已存放到浪潮在云端的城市運管管理中心,這讓數據的應用潛力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間。例如在浪潮與山東省政府的合作中,政府所開放的健康醫療大數據,已通過相關的運營和生態機制,向產業相關的領域提供服務。
在山東濟南,浪潮與當地政府部門以創辦合資企業的方式,建立了智慧城市四合一的生態體系,且整合政府各部門的數據,以及來自生態各方的第三方數據及技術。截至目前,雙方已在健康醫療、公共安防、政府信貸、城市規劃、公共交通管理等領域落實了應用。例如在安防領域,浪潮除了接入政府部門所掌握的視頻安防數據外,還通過企業、機構的生態合作,盡可能廣泛地將視頻監控范圍覆蓋到其他諸如學校、醫院、商場等公共場所之中,從而建立無縫的視頻安防體系。
浪潮獲得政府數據授權后,更注重利用數據開放來培育生態體系。目前,浪潮已在全國30多個城市成立了雙創中心,致力于創新型數據采集和數據應用類企業的孵化,從而帶動本地數據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魏永森還與阿里云事業群政府公共服務事業部首席架構師沈堅等參與了“智慧城市生態共建”圓桌討論,魏永森提出,浪潮致力于打造基于“云+數”的新型互聯網企業,明確提出新鏈接、新生態、新運營商的發展理念,生態是浪潮智慧城市的重要抓手,我們希望與生態合作伙伴形成緊密的“契約”關系,共同成長,為智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