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由微眾銀行舉辦的首屆 FinTech Day(金融科技開放日)在深圳圓滿落下帷幕。微眾銀行與各界合作伙伴、開發者一起,圍繞“源·生”主題,就 AI、區塊鏈、金融科技、加速器等領域的實踐與成果,深入探討了共同打造連接、開放的開源生態并共同推動開源生態的發展。
首屆 FinTech Day (金融科技開放日)在深圳圓滿落下帷幕
在區塊鏈分論壇上,微眾銀行首次公布完整的區塊鏈版圖,包括聯合金鏈盟開源工作組多家成員機構共同推出的金融級聯盟鏈底層平臺 FISCO BCOS,多個自研及完全開源的區塊鏈技術方案,如實體身份標識與可信數據交換解決方案Weldentity、基于區塊鏈的分布式事件驅動架構 WeEvent、區塊鏈中間件平臺 WeBASE 等。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委員陳允熙、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委會主任斯雪明、人民在線總經理助理汪大偉、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院長張一鋒、長虹信息安全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唐博、微眾銀行區塊鏈首席架構師張開翔、微眾銀行區塊鏈應用研發負責人蘇小康、微眾銀行區塊鏈高級架構師周祿,圍繞區塊鏈的發展與應用主題,分享了各自的觀點洞察。
2016年至今,微眾銀行區塊鏈逐漸實現開源,構建社區,形成立體化區塊鏈解決方案并深化開放。張開翔表示,開源和社區是區塊鏈技術推進的重要形態,微眾銀行將始終堅持以開放的思維迎接分布式商業,攜手開發者與合作伙伴,一起構建基于區塊鏈的分布式商業生態圈。
微眾銀行區塊鏈首席架構師 張開翔
當前,中國區塊鏈應用主要集中在包括跨境支付、保險理賠、證券交易、票據等金融服務及企業服務,占比超過80%。同時,政府對于區塊鏈的發展十分重視,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規劃。斯雪明認為,區塊鏈技術迎來實體經濟產業區塊鏈“百花齊放”的時代,開始與實體經濟產業深度融合,形成一批 “產業區塊鏈”項目。
復旦大學教授、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委會主任 斯雪明
張一鋒則認為當前區塊鏈的最佳實踐路徑是開放許可鏈。免信任的分布式協作,是區塊鏈應用的典型特征。基于算法和代碼的規則共識,區塊鏈能防止價值雙花,保證有序流轉,可建立數字世界的單向時間軸的特點,將可以應用于合同存在、數據流轉、公眾投票、自主控制、可移植、分布式認證等多種場景。
WeIdentity 是一套實體身份標識與可信數據交換解決方案,符合國際 W3C DID 規范的分布式多中心的身份標識協議、可驗證數字憑證。蘇小康表示 WeIdentity 不僅使分布式多中心的身份注冊、標識和管理成為可能,機構也可以通過用戶授權合法合規地完成可信數據的交換。
陳允熙詳細介紹了澳門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區塊鏈證書電子化項目。基于 WeIdentity 解決方案,用戶可以安全、便捷地獲取和管理自己的電子證書,機構也可以在用戶授權下發行或者獲取到真實可驗證的電子證書。
汪大偉介紹了人民網聯合微眾銀行推出的“人民版權”平臺。基于 Weldentity 解決方案,“人民版權”將作者姓名、登記時間、作品名稱、作品核心摘要信息等生成唯一對應的數字指紋 DNA 存于區塊鏈上,并在鏈外進行全網數據監測,實現了數字版權確權、監測、侵權取證、訴訟的全流程線上化和自動化。
此外,蘇小康介紹了由微眾銀行自主研發并完全開源的一套分布式事件驅動架構 -- WeEvent。其通過打通應用程序、物聯網、云服務和私有服務等不同平臺,在不改變已有商業系統的開發語言、接入協議的情況下,實現了可信、可靠、高效的跨機構、跨平臺事件通知機制。WeEvent 具備互操作性、協議兼容、可拓展性、操作友好、隱私保護等技術特性,在物聯網、通信、金融、零售等眾多行業均有廣闊的應用場景。
唐博結合 WeEvent 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展示了長虹智能家居場景的實踐成果。他表示,萬物互聯首要解決的是數據孤島問題,必須跨平臺協作并將平臺之間的樹狀結構變成網狀結構。推動智能家居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為這種網狀結構的生態建設創造了可信、可靠的基礎條件。
如何更快、成本更低地完成應用層開發,便捷地管理鏈上各節點配置信息,更便捷地讀取區塊鏈上的區塊、交易、回執等數據,一直以來是廣大區塊鏈開發者的痛點。周祿介紹的區塊鏈中間件平臺WeBASE,為社區貢獻了一條從區塊鏈底層通往應用落地的高速通道。該平臺適配支持 FISCO BCOS 底層平臺,面向開發者及運營者,根據開發、調試、部署、審計等不同場景,打造豐富的功能組件和實用工具,提供友好的、可視化的操作環境。
從鏈接底層的區塊鏈中間件平臺 WeBASE,到實體身份標識與可信數據交換解決方案 WeIdentity,到基于區塊鏈的分布式事件驅動架構 WeEvent,微眾銀行的區塊鏈開源體系將極大促進國內區塊鏈技術發展及應用的廣泛落地,為區塊鏈的發展營造更加開放、透明、創新、高效、豐富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