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的指導下,由北京大醫公益基金會發起、默沙東等多家公司支持的“歡欣骨舞,愛她50+”骨質疏松癥(簡稱骨松)基層社區篩查及義診項目于上海正式啟動。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領導、北京大醫公益基金會領導及眾多骨科領域權威專家和社區醫院代表參加啟動會。
今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的指導下,由北京大醫公益基金會發起、默沙東等多家公司支持的“歡欣骨舞,愛她50+”骨質疏松癥基層社區篩查及義診項目于上海正式啟動。
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領導表示:“隨著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中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日益凸顯。骨質疏松癥作為一種高發病率和危害性、低診斷率和治療率的疾病,其潛在的致殘、致死風險,以及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負擔不容忽視。本項目以上海為試點,旨在通過提高社區的骨松篩查和診斷率、推動基層醫療資源優化和水平提升,探索可以在全國推行的基層骨松管理模式,幫助廣大患者及早獲得診斷和治療,促進健康中國行動在社區層面的落地。”
篩查率低、診斷率低,骨松防治不容樂觀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中國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骨質疏松癥已成為我國50歲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問題。5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19.2%,其中女性的骨松問題尤為嚴重,患病率高達32.1%,65歲以上女性的患病率更是達到51.6%,顯著高于歐美國家。[1]
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領導指出,持續升高的骨松患病率不僅威脅到廣大患者的健康,也給家庭和醫療體系帶來了隱患。據2017年《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由骨質疏松引起的髖部骨折呈明顯上升趨勢。中老年骨折的治療和看護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不僅是老年患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給社會醫療資源造成了極大浪費。[2]
北京大醫公益基金會領導表示:“骨質疏松癥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很高,長期以來診斷和治療現狀并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大眾對疾病缺乏正確認知,在就診觀念上還存在空白和誤區;二是基層醫務人員、醫療機構對骨松的診療能力有待提升,只有將骨松的篩查和診斷關口下沉到社區,才能幫助眾多潛在的患者完善診療路徑,及早、便捷地獲得治療。”
關口前移、防患未然,骨松診斷走入社區
針對基層骨松管理的挑戰,“歡欣骨舞,愛她50+”項目正式啟動。北京大醫公益基金會領導介紹,項目以改善患者就診觀念、提高基層醫療能力為目標,計劃在未來6個月內,圍繞上海徐匯區、閔行區、普陀區、長寧區的11家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展開在社區層面的篩查和義診、疾病教育、醫生培訓、經驗分享等一系列活動,從而提高社區醫生對骨松高危人群的識別、診斷、治療能力,完善基層醫院的骨松診斷流程,強化對骨松患者的教育和管理。
項目第一階段將依托上海的醫療和經濟優勢地位,聯合政府、基金會、醫療機構、企業、媒體等多方力量,預計為超過1萬2千名社區居民提供骨松篩查,為建立一套可在全國復制的基層醫療機構骨松管理模式奠定基礎。
徐匯區衛生事業管理發展中心副主任顧文欽分享了基層骨松診療的現狀,他表示:“當前社區醫務人員的骨松診療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項目的核心之一就是做好骨松專科門診和專科人才梯隊建設,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水平,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及時、專業的醫療服務,受益于優質的醫療資源。”
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葉征指出,針對基層醫生的規范化診療培訓,不僅在于專業理念的推廣普及,也要著眼于診斷流程的優化:“整個骨松診斷流程包括高風險人群的識別、轉診到骨松門診、臨床診斷、患者教育等環節,只有在基層醫院內完善篩、轉、診、教的路徑,加強專業診斷儀器的配備,才能減少患者的流失,讓更多人及時獲得治療。”
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宦紅梅根據自己所在的社區特色和診療經驗,指出項目對于打造社區醫院品牌的重要性:“對于范圍廣、人口多的大型社區,基層醫院更需要打造其專科服務特色,通過項目強化骨松專科這一亮點,讓更多社區居民了解我們,吸引他們主動前來問詢就診,只要懷疑、發現自己有骨松問題,就來找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