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可穿戴設備究極形態的設想,筆者一直希望可以像防曬霜一樣涂抹在身上。不過這也只能是個夢幻般的的假設,至少在我們這一代有生之年,可以想見它是不會普世的。那么這就直接導致了跟絕大多數的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認識上的斷層——要么科幻的遙不可及,要么毫無用武之地。
這也就是目前可穿戴設備的現狀。作為一直以來被渲染的神乎其神的一個概念,如今想要變作產品走入平民百姓家,可想而知其最大的困難是對人們觀念的扭轉,而這也就意味著,廠商們必須做一定程度的妥協。
按照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電視是耳朵和眼睛的延伸,輪子是身體的延伸,衣服是人體皮膚的延伸,而互聯網則是人神經意識的延伸。而事實上,互聯網發展到今天,重要的早已不是入口在哪里,而是互聯網自身的建設。目前,谷歌在做眼鏡、蘋果傳說在做手表、Jawbone等一眾公司做手環,耐克在做鞋子,它們都是目前領域中類iPhone似的領軍產品,但即便如此,仍舊意義不大。
首先,作為一款產品,可穿戴設備的用戶定位是非常模糊的:受限于產品形態體積的限制,產品的功能必須走向精簡,但不像智能手機和便攜式電腦產品,可穿戴設備只能以一類人群和某個案例作為定義,這將使整個領域長時間保持分散,不可能誕生真正全面的寡頭。
但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機遇——事實上,任何事情都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說,而至少在國產廠商的眼里的確是這樣的。目前,國內有很多團隊開始了對可穿戴設備的研發,其中有年輕的大學生組織,有老道的互聯網公司。那么,國產廠商能不能走在穿戴大軍的前列呢?
與歐美相比,國內可穿戴設備起步較晚、發展較慢、缺乏創新性、市場不成熟,國內用戶的接受度也很低。所以國內的可穿戴設備一直不能太過高調,日前,百度上線了可穿戴設備主頁,而360則推出了專為兒童定制的安全手環產品,盛大早一些推出的果殼Geak Watch也有不錯的銷量,但顯然,它們都不足以擔負起領頭的重任。
其實,在硬件和軟件都依賴智能手機等設備實現全部功能的當下,可穿戴設備更像是一款附加產品,有它也許更好,但沒有也沒差。不過這樣的好處是,可穿戴設備將有效彌補智能手機的某些不足,這將幫助其借助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和完整的生態系統走過普及這段最難熬的路??纱┐髟O備目前還是一場沒有勝負的比賽。需要明確的是,廠商們必須避免在研發過程中模糊產品邊界,不然將被迅速淹沒在這場洪流中。
和盛大百度360不同,國內其他公司并沒有輕舉妄動,相比較可穿戴設備,也許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電視更接近現實一些。而諸如大麥、映趣科技等公司,則是完全把可穿戴設備當做安家立命之本。其實筆者覺得,少一些革命性的噱頭,努力去打造一款真正平衡、能讓市場平靜接受的產品,才是類竹蜻蜓和鋼鐵俠裝備等科幻不能實現之前,穿戴設備最應該走的路。